花開花謝,戀如花期,終有凋萎,所謂長相廝守,不過黃粱一夢。
阮鳳儀的《美國女孩》,便在2003年台灣、中國的SARS疫情風暴中,以身份認同為軸,畫圓般地叩問小人物於大時代底下的自我追尋,同樣緊扣女性的時代聲音。以《美國女孩》做為首部劇情長片,對於新導演阮鳳儀而言幾乎無可挑惕。
九零後的Y、Z世代,在熱錢的庇護與轉移中,開啟另一種美國夢,出生自美國、兒時留學美國,移民二代披著黃色外皮、骨與肉實則存續道地的ABC與聖代塔,就此與上一代美國夢的視野拉開距離,「身份認同」成了移民二代最為迫切的反思提問,「妳真的是美國人。」這是看完《美國女孩》的第一直覺想法。」這句台詞便如定音槌般,迴盪於女主角方郁婷(飾演梁芳儀)的腦海中,成為不近人情、不服水土、不合時宜的青春絮語。《美國女孩》入圍2021年金馬獎最佳影片等七項大獎,而在今年提名最佳影片的五部電影中,不諱言地說,《美國女孩》是我最喜歡的作品,這是一部真摯、動人,並懂得節制的難得佳作。五、六級生的台灣人,年輕時期歷經黨國解嚴,而後碰上總統直選、政黨輪替,經濟則先後面臨中小企業出走中國,股市萬點迎來熱錢繁榮而後接續崩盤,台灣風起雲湧之際在上一代的年輕時期遭遇,台灣光景迅速變動,不斷變化,美帝則在冷戰時代東亞島鏈之中成了某種救贖夢想,莊凱勛說的這句台詞:「人人都台大、人人都想去美國。
」就此點出上一代的集體性,勾勒出時代印記。而藏在美國夢中的核心內裡,阮鳳儀不若楊德昌冰冷,反倒透出某種溫柔,這樣的溫柔似一張無形網,接住六零年代、九零年代兩輩台灣人之於美國土地的不同理解,更同時乘載家庭失序中的和解可能性,極富層次變化。他強調:「美國在亞洲的外交政策愈來愈以中國為中心,因中國被視為是一個越來越強大的戰略競爭者。
路透社報導稱,在美國反制中國的戰略中,東協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。美國智庫─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(CSIS)學者希伯特(Murray Hiebert)向路透社表示,這將是拜登首次以總統身份和東協領袖會面,因此他希望向他們保證,東南亞對他的政府很重要。緬甸缺席 另外,東協峰會將在沒有緬甸軍方領導人敏昂萊的參與下舉行,日前,東協外長決定將敏昂萊排除在東協峰會之外,原因是敏昂萊未能實施東協和平計劃,峰會將另邀緬甸的非政府領袖參與。」 Photo Credit:Reuters / 達志影像 9月23日,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印尼外長蕾特諾在聯合國大會期間,與東協各國外長舉行視訊會議。
另外他可望向東協保證,美國最近專注與印度、日本和澳洲組成的「四方安全對話」,即向澳洲提供核子動力潛艦,並非是為了取代東協的核心區域作用。週二(26日)峰會開幕的議程是東協領導人與美國、中國和韓國代表間的三次單獨會議。
東協國家包括汶萊、柬埔寨、印尼、寮國、馬來西亞、緬甸、菲律賓、新加坡、泰國和越南。同時,我們與中國的經濟關係持續在增長。敏昂萊領導的軍政府今年2月發動政變推翻翁山蘇姬領導的民選政府,東協峰會主席國汶萊表示,東協將邀請一名來自緬甸的非政治性代表,但尚未確認可能是誰。為了抗中? 路透社分析稱,拜登參加東協峰會反映出美國政府努力將各盟國納入,共同來反制中國。
他通過郵件向德國之聲表示,「中國將始終能在較為弱勢、陸地相連的東協國家佔居領導地位,特別是寮國和柬埔寨。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楊昊表示,歐巴馬執政時期就支持東協,並在促成東協成立,拜登只是延續民主黨的外交路線。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,並受到刑事追究。他稱,美國將向東協國家捐贈疫苗,以和東協國家結成一個志同道合的群體來抵抗中國。
「對這一地區最重要的部分是經濟部分」,這位外交官說,「這個地區的人會認為,美國已建立了一種與中國競爭的戰略結構,但這對該地區一點好處都沒有。目前沒有任何跡象顯示,拜登會回到川普在2017年退出區域貿易的外交框架,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亞洲外交官說,美國與中國主要差別,是區域參與中缺乏了經濟元素。
東協通常不干涉內政,因此不讓敏昂萊參與是個罕見的例外。他說:「拜登面對的挑戰是輿論可能操作成美中之間在東協的角力,但拜登希望主場是東協,大國祇是參與,希望區域合作發展更穩健,不失焦。
他向德國之聲說:「過去川普政府派赴東南亞的層級太低,造成東南亞國家和中國關係更加密切,而從拜登上任以來,陸續派出國防部長勞埃德・奧斯汀(Lloyd Austin)和副總統賀錦麗(Kamala Harris)赴東南亞,都是要展現對該區域的重視。」 楊昊認為,拜登也不會強迫東南亞國家選邊站,而是會強調合作的重要性。緬甸外交部周一(25日)發表聲明表示,它已通知汶萊,只同意其國家元首或部長級代表,這表明其在峰會上的席位將是空的。新加坡國立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所長伊蒂・亞伯拉罕(Itty Abraham)向德國之聲指出,拜登出席峰會象徵美國「重返」亞洲,特別是東南亞週二(26日)峰會開幕的議程是東協領導人與美國、中國和韓國代表間的三次單獨會議。」 但是,美國在該地區更多的存在,將受到越南、印尼和菲律賓的積極歡迎,這些國家和中國在南海主權議題上有爭議。
緬甸缺席 另外,東協峰會將在沒有緬甸軍方領導人敏昂萊的參與下舉行,日前,東協外長決定將敏昂萊排除在東協峰會之外,原因是敏昂萊未能實施東協和平計劃,峰會將另邀緬甸的非政府領袖參與。東協通常不干涉內政,因此不讓敏昂萊參與是個罕見的例外。
他強調:「美國在亞洲的外交政策愈來愈以中國為中心,因中國被視為是一個越來越強大的戰略競爭者。美國智庫─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(CSIS)學者希伯特(Murray Hiebert)向路透社表示,這將是拜登首次以總統身份和東協領袖會面,因此他希望向他們保證,東南亞對他的政府很重要。
」 楊昊認為,拜登也不會強迫東南亞國家選邊站,而是會強調合作的重要性。同時,我們與中國的經濟關係持續在增長。
重返東協 台灣學者則持不同看法,認為拜登不希望外界將參與東協峰會解讀為對抗中國,而是希望藉這個機會表達現在的美國政府比川普時期,更重視多邊組織的參與,及尋求理念相近夥伴的支持,並顯示美國從上到下對東南亞和印太的重視。他稱,美國將向東協國家捐贈疫苗,以和東協國家結成一個志同道合的群體來抵抗中國。「對這一地區最重要的部分是經濟部分」,這位外交官說,「這個地區的人會認為,美國已建立了一種與中國競爭的戰略結構,但這對該地區一點好處都沒有。為了抗中? 路透社分析稱,拜登參加東協峰會反映出美國政府努力將各盟國納入,共同來反制中國。
他說:「拜登面對的挑戰是輿論可能操作成美中之間在東協的角力,但拜登希望主場是東協,大國祇是參與,希望區域合作發展更穩健,不失焦。緬甸外交部周一(25日)發表聲明表示,它已通知汶萊,只同意其國家元首或部長級代表,這表明其在峰會上的席位將是空的。
東協國家包括汶萊、柬埔寨、印尼、寮國、馬來西亞、緬甸、菲律賓、新加坡、泰國和越南。自美國前總統川普2017年出席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東協-美國峰會後,美國總統至今尚未出席東協高層級會談。
文:李宗憲 (德國之聲中文網)美國總統拜登週二(26日)視訊參加東協峰會,這是美國四年來首次與東協進行高層互動,美國駐汶萊大使館向路透社表示,拜登將率領美國代表團參加東協-美國峰會,這是本週一系列東協領導人會議的一部分。聲明中補充稱,緬甸「將根據東協章程採取適當程序」,以解決有關參加東協峰會的爭議。
另外他可望向東協保證,美國最近專注與印度、日本和澳洲組成的「四方安全對話」,即向澳洲提供核子動力潛艦,並非是為了取代東協的核心區域作用。目前沒有任何跡象顯示,拜登會回到川普在2017年退出區域貿易的外交框架,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亞洲外交官說,美國與中國主要差別,是區域參與中缺乏了經濟元素。缺乏經濟元素 路透社引述專家分析稱,拜登預計將在東協峰會上討論COVID-19疫苗分配、氣候、供應鍊和基礎設施方面的合作。」 Photo Credit:Reuters / 達志影像 9月23日,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印尼外長蕾特諾在聯合國大會期間,與東協各國外長舉行視訊會議。
敏昂萊領導的軍政府今年2月發動政變推翻翁山蘇姬領導的民選政府,東協峰會主席國汶萊表示,東協將邀請一名來自緬甸的非政治性代表,但尚未確認可能是誰。」 與此同時,他也認為,中國也希望東協作為東南亞的核心,而在從疫情復甦階段,東南亞是中國疫苗合作的重點地區,因此也會傾向整體氣氛溫和,所以可能會釋出善意不去挑釁,但可能也會意有所指希望「不要外力干預」。
路透社報導稱,在美國反制中國的戰略中,東協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。新加坡國立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所長伊蒂・亞伯拉罕(Itty Abraham)向德國之聲指出,拜登出席峰會象徵美國「重返」亞洲,特別是東南亞。
他向德國之聲說:「過去川普政府派赴東南亞的層級太低,造成東南亞國家和中國關係更加密切,而從拜登上任以來,陸續派出國防部長勞埃德・奧斯汀(Lloyd Austin)和副總統賀錦麗(Kamala Harris)赴東南亞,都是要展現對該區域的重視。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楊昊表示,歐巴馬執政時期就支持東協,並在促成東協成立,拜登只是延續民主黨的外交路線。